2020年是貴州脫貧攻堅的決勝年,為全面鞏固脫貧成果,及時查缺補漏,確保所有貧困縣全部摘帽、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。
2020年3月10日,貴州省下派思南縣的科技特派員們,在團長程國平的帶領下,貴州省農科院油菜研究所王仙萍、李敏、程尚明、楊順國來到思南縣張家寨溪底壩區,與分管鎮長羅坤、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蔣祿萬一起探討“千畝稻+養殖”的共作生產模式。所謂“千畝稻+養殖”的共作生產模式指的是類似于稻蟹共生或稻蝦共生的生產模式,此類生產模式可以稻田里養螃蟹或小龍蝦,喂的是田螺和黃豆,糞便還田,水稻不施化肥,不打農藥,螃蟹和小龍蝦不愁賣,有機大米還能賣上價。這樣讓一塊土地有兩份收入,所以有“讓土地生金”的說法。
在與專家們探討“千畝稻+養殖”的共作生產模式的過程中,分管鎮長羅坤和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蔣祿萬均表示對此很感興趣,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,可以進一步跟進。
隨后,五名專家又來到了思南縣張家寨林家寨壩區為種植戶做紅薯新品種“渝薯27”育苗現場技術指導。
程國平老師先是考察了紅薯育苗情況及存在問題,并針對發現的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法及建議。并為預防后期發生的病害,贈送種植戶“多菌靈”等農藥。
此次生產模式的探討和實地指導“渝薯27”的育苗,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,為“思南團”科技特派員們的后續工作夯實了基礎,同時也為成功實施“千畝稻+養殖”的共作生產模式邁出了第一步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